但它一定是一种初步的动机,哪怕被道德动机或者自利的动机所压倒,仍然还具有一种驱动力,只是被相反或其他的驱动力所超越而已。
《渔夫》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真者,精诚之至也。《让王》即辞让王位,篇中多藉辞让名位、利禄表达生命的可贵。
(4)《骈姆》提出仁义其非人情这一呼声,强调人伦关系需建立在真情至性的基础上,认为仁义道德的实践必须合于人性和人情的内在需求。第五章则将虚与动连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长期以来,我十分关注庄子性情不离的重要命题,这一观点与宋儒程朱学派之扬性抑情而导致情性割裂的偏颇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1.缘而葆真的道德境界 儒、道在继承殷周文化传统上,居于不同视角而有不同的选择,但也有相互会通之处,而人文精神即为其相互会通之处。孟子之于性,盖见其继者而已。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在渔夫和孔子的寓言中,提出处静息影的方法(12),处静是修身守真修持的基本方法。心灵安放在这样的情景中,也正是采真之游意境的写照。
下面由虚静进而谈《庄子》明的概念。《庄子》言真多达四十五见,与人的本性有关者,可分为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道体之真(道之真)到本性之真。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正如冯友兰已指出的:程颢所说的‘无将迎出自庄周。
《齐物论》开篇提出吾丧我的主旨,接着提出众窍为虚以及后文与之对应的莫若以明。似乎到了孟庄的时代,达到了顶点。
这段引文展现出人性美与爱的一面,可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相呼应,说明天地间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查《论语》、《孟子》也未见真字。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可见《老子》书中将天地形容像风箱一样,因为空间上的虚而能容万物,万物在流动之中而有无尽的可能。
因而向生命的内层迫进,以发现、把握、扩充自己的生命根源、道德根源的……以孔孟老庄为中心的人性论,是经过这一套工夫而建立起来的。(25) 从这一段引文的语脉意义来看,庄子指出山水引发人的欢愉之情,后文又接着说: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庄子的‘堕肢体,黜聪明,以至‘坐忘,皆是工夫的真实内容。《田子方》在论及游心于道境时,便由道之艺术创造精神,进而说到道之美以及道境之至美至乐,其文曰: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老子还将虚与动、静观念结合(14),其虚静的修养工夫对后代的影响至为深远。在那个时代,人们过着自然适意的生活(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阙),庄子学派提倡不用智巧、不贪欲(无知、无欲),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对立,泯除阶级之别,进而以人与万物共生并存的大同世界来描绘理想国度,这可说是齐物精神的极致表现。
要之,澄明之心得以体认这世界中群我关系乃互为彼此而相互依涵,进而以明之心得以观照各物乃彼此互为主体、相互会通,而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
道生生不息之意涵是南北道家的共同主张。1.虚:唯道集虚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先将虚与心联系起来,他说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三章)。(参见方东美,第300-304页) 约言之,所谓以明,若就视角而言,借由郭象反复相明的解释,则相当于《齐物论》所说的两行,意指破除自我中心的单边思考而进行双向思维。兹举内篇三例为说:第一,在《齐物论》由莫若以明到道通为一的论述中,首次提出明、通的思想理路。从现存文献上明确地显示出先秦自然人性论的一条主线: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经告子生之谓性也(《孟子•告子上》),到庄子性者,生之质(《庚桑楚》)及荀子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三、由道之真及法天贵真论人性之真 《庄子》的性真说与《老子》一脉相承,在文献上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2)《马蹄》明确提出性情不离的重要命题。天地有大美,则天地间一切形态都可呈现美的踪迹。
以上《庄子》有关道德与性命等诸多概念的论述,乃是在《老子》道德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万物生存的内在根据和万物千差万别的成因。针对儒墨自是而非他之囿于成心的流弊,庄子提出莫若以明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事物。
(4)《骈姆》提出仁义其非人情这一呼声,强调人伦关系需建立在真情至性的基础上,认为仁义道德的实践必须合于人性和人情的内在需求。魏晋形成一审美情趣高涨的时代,山水诗画的创作与鉴赏蔚为风潮,与庄子天地之美的审美情趣的激发不无关系。
天虚是谓其心胸的开阔,清而葆真是形容其清介不阿的道德情操与保守天真的人格特质。(参见朱良志,第217-228页) (24) 在先秦典籍中,谈和时,大都谈论人际关系的和谐。《庄子》继承《老子》微明、袭明的意涵,而提出以明、葆光、瞻明及朝彻等有关人心作用的认识论的重要概念。唯止能止众止即后代道家、道教所说的收心止念。
孔子由情说仁、缘情制礼(参见冯达文,第26-27、31-33页),道家各派亦然,如庄子学派提出仁义需合于人情(《骈拇》:仁义,岂非人情乎?),又如稷下道家则明确提出因人之情的礼观(《管子•心术上》: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礼)。有关心的议题,我已发表专文(陈鼓应,2009年a),接着拟分篇论述庄子有关性、情议题的文章。
在消解族群对立的国度里所呈现的和谐欢愉之气氛,是为人乐。以道、德的自然真朴为本,以仁义、礼乐的人为造设为末,而持守道物之本真为最后关键。
韰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为天乐。进入专题: 庄子 。
所谓一则意指道的整全性以及万物的一体性。以及《天运》、《庚桑楚》所谓至人无亲,意指超越儒家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亲之意,进而把人类的爱扩散到更宽广的范围,这正是后来宋代杨时《龟山语录》所说:万物与我为一,其仁之谓乎。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而儒家的心性论,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代儒学,才从先秦道家移植本体论为其理论之最后保证。
采真与上文葆真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葆有内在之真,而且外放以寄情于天地,撷采天地之真,以达至人与天地冥合之境。面对周代礼制的流弊,孔、老在人伦道德方面,对周代文化皆有所继承也有所更新。
这里,将人类与大本大宗的天地和谐对应的态度,称为天和。第三,《大宗师》论学道时,提出瞻明、朝彻的心境,此即《齐物论》的以明心境,论坐忘而描述同于大通的道境,这也是明与通相连的思路。
这在《天地》泰初有无一段讨论性命之根源于道德论的论述中,尤为显明。(杨国荣,第24页)郭象《庄子注》在注解此段时说: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
只是根本条件的准确内涵是什么,老红似乎也解释不清。 [阅读]
目前公司已签订分布式项目投资协议超1.5GW,其中预计2015年春节前并网80MW。 [阅读]
薛黎明: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我觉得长期来看光伏,还有分布式光伏,最后能源互联网能联合起来。 [阅读]
征求意见稿对分布式没有实质性帮助征求意见稿提出,2015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容量目标为15GW左右,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8GW,分布式光伏7GW。 [阅读]
该通知明确了:1、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电量消纳模式将变更具体要求。 [阅读]
纳硫、铁铬、全钒、锌空、铝空等等储能电池层出不穷,特斯拉电动汽车号称他们的优势在电池管理技术。 [阅读]
今天推进美丽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对绿色电力有着宗教般执著的彭小峰没有被失败吓倒,擦干身上的血迹,高举起群众路线的大旗,迎着太阳再次进发彭小峰靠互联网思维推进分布式光伏。 [阅读]
如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项目等。 [阅读]